很多學生在即將進入初三的階段就開始為中考做準備了,這些學生想要了解下中考的終點復習資料,這是不難的。畢竟現在中考的很多資料已經很透明化了,學生只要愿意花功夫,中考重點復習的資料是可以找到很多的。學習的重點不是整理資料,而是把資料按照計劃都學習進去,這其實是很難的。那么,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下中考重點復習的資料。
中考重點復習資料
1、文史典籍
“四書”: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 | “五經”:《史記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易記》、《春秋》 | “四庫”:經、史、子、集 |
《詩經》六義:鳳、雅、頌、賦、比、興 | “四史”: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后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 | 六藝:也稱六經,即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 |
2、朝代傳說
“三皇”:傳說之一是“伏羲、女媧、神農” | “三代”:夏朝、商朝、周朝 |
“五帝”:據《史記》載為: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唐堯、虞舜 |
3、地理
“三山”: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:蓬萊、方丈、瀛洲。 | 赤縣:古人把中國稱作“赤縣神州”。 | 三國:指東漢后分裂成魏、蜀、吳。 |
“五岳”東岳泰山,西岳華山,南岳衡山,北岳恒山,中岳嵩山。 | 江河:古代文章中專指“長江、黃河”。 | 三秦: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。 |
“九州”: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,后成為中國的別稱。 | 山水陰陽:古代以山南、水北為陽,以山北、水南為陽。 | 四海:指天下、全國。 |
海內: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,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。 | 古代別稱:南京(建康、金陵、江寧、白下) | “八荒”:都泛指天下。 |
中考復習方法
一、復習時要做到“五到”。
復習時要做到眼到、手到、口到、耳到、心到。尤其以心到最為重要,通過全身心的投入,多器官感知信息,記憶的效率就高。有研究表明,光看只能獲取知識的20%,光聽只能獲得知識的15%,如果眼看、耳聽、手寫、腦思同時并用,則可獲取知識的50%,所以“五到”是提高復習效率、增強記憶能力的關鍵所在,一定要養成全身心投入學習的習慣。
二、要養成固定時間內復習固定內容的習慣。
有關資料表明:一個人確實存在著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內,做某一類事情可獲得最佳效果的生理、心理規律,這就是人體生物鐘現象,這一規律運用到復習上就要求養成固定時間內復習固定內容的習慣,一到這時間,心理上就會做好準備,復習的效率就高。
三、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復習。
大量的實踐證明,理解后的知識易記難忘。可見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。要復習好功課,必須先得把知識消化了才行,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到:上課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,把課聽懂,當天的疑難問題當天解決,決不拖到第二天。
四、要及時復習。
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研究發現,人們對學到的新知識,一小時后只能保持44%,兩天后只留下28%,6天后只剩下25%。這些數據表明,知識剛學過之后,遺忘特別快,經過較長時間以后,雖然記憶保留的量減少了,但遺忘的速度卻放慢了。即遺忘的規律是:先快后慢,先多后少。因此,當天課堂上學過的新知識,除了該堂課上學過的新知識,當天課后還要及時再復習。
五、要經常復習,復習的次數要先密后疏。
剛學過的知識遺忘得又快又多,所以復習的次數相對要多一些,間隔的時間也相對要短一些,即是說要經常復習,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加深,每次復習的間隔時間也可越來越長,到了一定的時候,知識就能牢固記憶,不復習也不會忘記了。
學生無論多優秀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,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事情的一部分,事情的全貌只有親力親為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辛苦,參加中考也是一次轉折,因為你不知道畢業的時候是否有好的就業機會,學習也是要看機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