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西學校:弘揚中華文化 傳承孝德精神
百善孝為先,孝是人倫之本,禮儀之本,德教之本,為政之本。為推進核心價值觀構建,傳播向上向善正能量,營造家風好、學風濃、教風清、黨風正的良好氛圍,射洪縣城西學校黨總支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風”的重要講話精神,在縣關工委指導下,加強孝德文化建設,“倡孝道·踐孝行·樹孝心·育孝子”,弘揚中華傳統美德,引領全校師生共筑民族復興夢。
落實保障措施。為確保孝德文化建設深入開展,取得實效,學校成立由黨總支部書記任組長、總支組宣委員、分管德育的校級領導為副組長,工會、團委、少先隊、德育處和年級負責人、思政課教師代表為成員的活動領導小組,負責活動的計劃、組織、推進與督查、總結。制定《射洪縣城西學校孝德文化建設活動方案》,明確指導思想、目的意義、活動內容、組織形式以及級部目標、具體措施、評估細則、激勵機制等。
營造活動氛圍。學校召開四類會議(黨員大會、教師大會、學生大會、家長會),分別由相關負責人進行宣講,闡明活動意義與作用;利用四大平臺(LED顯示屏、校園廣播電視系統、QQ(微信)群、校園衛士)予以造勢,營造濃郁的活動氛圍,動員全校學生、家長和教師積極參與;通過四大陣地(微信公眾號、宣傳專欄、黑板報、道德講堂)全覆蓋式推進活進程。
推陳出新明孝德。傳承民族優秀文化,唱響時代主旋律。印發“埋兒奉母”、“ 臥冰求鯉”、“親嘗湯藥”、“賣身葬父”等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、不同環境、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,并就“何為真正的孝”組織師生展開討論,引領理性解讀“二十四孝”,去其糟粕,取其精華。學校抓住契機,大張旗鼓在全校師生中進行城西人“新二十四孝”征集活動,具體內容包含愛惜自己身體,珍愛生命;不亂花錢,珍惜父母勞動成果;父母教誨,細心聽取;父母生日,銘記于心;主動與父母交流;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……等等,推陳出新,明確城西“新二十四孝”內容。
全員參與倡孝德。學校黨員干部帶頭,師生全員參與孝德文化建設。教師是文明的先驅和榜樣,是校園精神文化的布道者。以孝治教,與教師價值觀教育結合、與教育科研、教師專業成長結合,進行教師禮儀培訓學習,引導教師堅持教育為民,努力工作就是“孝敬人民”!身正為范,言傳身教,做一個高素養、講文明、有禮儀、懂孝道的模范,“修身治學育英才”,把孝德教育滲透于課堂,溶解于平時,以教師的孝德感染、引領學生。為學校培養好學生、為社會培養好公民、為家庭培養好兒孫、為國家培養好青年而努力工作,爭做“四有”教師、“最美家庭”。
學生是孝德的傳承與弘揚者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總目標,遵從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、個性與差異,從一年級娃娃抓起,從生活瑣事入手,與文明禮儀教育、行為習慣教育結合,與“感恩勵志·報效家國”等主題教育和“最美城西學子”評選結合,以孝育人,促進孩子形成陽光剛健的品格和文明高尚的道德,做好普通人,爭做成功人!
孝德教育家長不是旁觀者,“傳家訓•立家規•正家風”教育活動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突破口,是傳播孝德文化的重要舉措,是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。要求家長將學生德育作業,比如:給家人洗腳、為家人做早餐、清明節和家人一起去掃墓等,拍照片或錄制小視頻發到班級QQ群或微信群里。利用班、年級、學部、學校四級家長委員會,發揮家長學校的功能,“曬家規亮家訓”,說說自己的家規家訓家風,通過多元交流、取長補短,圍繞教育學生修身立德、以德立身,開展好家規大家議,深化對優秀家風家訓的認識。
整合資源拓孝德。一是遴選家訓優秀文化:中華民族傳統家訓文化卷帙浩繁、肇端久遠,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素質教育精華和價值觀培育的內容。組織師資,從歷經漫長歲月洗禮的《王錫爵家訓》《瑯琊王氏家訓》《顏氏家訓》《朱子家訓》《曾國藩家訓》《誡子書》《訓儉示康》《朱柏廬治家格言》《何氏家訓》《錢氏家訓》等家訓中遴選出修身養性、感恩孝道、治家報國的格言。
二是集撰古今典型故事:整理編輯岳母刺字、孟母三遷、田母教子、孔融讓梨等廣為流傳育人典故,以及程門立雪、辭官侍親(包公)、代父從軍(木蘭)、大愛無疆(左純)、割肝救父(潘健)、換腎救母(田世國)等孝德故事,作為孝德教育的范本和楷模。
三是挖掘地方教育資源:組織師生到省科普教育基地(黨員干部廉政教育基地)陳子昂讀書臺、縣思想教育基地賀成紀念館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烈士陵園、孝德文化教育基地目蓮故里以及平安寨老年大學等地開展參觀、考察、實踐和研學活動,使他們親身感受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的魅力,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、受到教育。
四是樹立身邊典型:每期開學表彰“愛心少年”、“孝德之星”和“孝德教育最佳班級”;每年開展包含孝德標桿在內的“最美城西學子”、“最美城西教師”評選活動,通過評比表彰和各種媒介,樹立身邊典范,擴大孝德文化影響。
豐富載體傳孝德。一是利用宣傳欄、道德講堂、黑板報、校園廣播、手抄報、插班演講等陣地和國學誦讀、升旗儀式、學校網絡平臺等大力倡導孝德教育。引導誦讀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等經典中有關孝德教育的內容,語文教師解讀有關孝德的名言警句,推薦講解一篇經典孝德主題古詩文。二是兩周一歌活動中,教唱如《父親》、《一壺老酒》、《母親》、《兒行千里母擔憂》、《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》等歌曲。三是開展孝德格言故事征集活動。每位師生書寫三句有關孝德的名人名言,收集整理一則身邊的孝德故事,在活動中去受到感染。四是邀請縣委宣傳部、縣關工委領導到校舉行孝德文化講座,組織聽講本地帶母求學孝子包天陽的故事、觀看山里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真實故事改編的本土原生態海劇《留守兒童成長記》,讓師生得到文化的熏陶與道德的洗禮,引導師生知孝義,明孝道,踐孝行,人人爭做道德建設的參與者和踐行者。
實踐活動踐孝德。一是通過一封家書、一杯清茶、一句問候表孝心。利用家長會和教師節、重陽節等契機,開展“頌父母”“感師恩”征文活動,用心給師長寫一封信,親手給師長倒一杯茶,面對面說一句問候(感激),借此表達對師長的感激之情,喚起感恩之心。二是開展“孝行”十個一活動:學生假期間每天問候一次父母;每周擁抱父母一次;每周給父母或長輩洗一次腳;每周幫父母做一次飯;每周幫父母打掃一次衛生;每周以自己學習或生活為主題跟父母聊天一次;每月讀一篇感恩的文章;每月幫父母洗一次衣服;在父母生日送給父母親手制作的生日禮物。
“君子當守道崇德”,而“孝,徳之本也”(《論語》)。該校將孝德文化教育納入意識形態建設,與教師職業道德教育、價值觀教育結合,與學生思想道德建設、文明禮儀教育結合,形成常態化機制,致力構建思政教育高地,讓師生內化于心,外化于行,以德立身,提升素養,講道德、守法紀、孝父母、敬師長、愛學習、勤工作,營造文明孝道、和諧進取的風尚,讓師生心靈得到升華,愛自己、愛家庭,進而培育愛學校、愛人民、愛黨愛國的情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