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創建于1930年春,位于一元路口。學校前身為“漢口市立女子中學”,與市一男中并稱漢口地區最早的兩所公立中學。1953年被定為中南地區重點中學,與省實驗、市一中、市二中等五所中學并肩而立。1958年秋改為現名,實行男女合校。1997年發展為高級中學,2003年經市級督導評估成為“武漢市辦學水平示范學校”。
“黃鶴樓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”,在美麗的江城武漢,有一所歷史悠久、久負盛名的學校---武漢市第十六中學。原武漢市委書記,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錢運錄同志為該校題寫了校名。悠悠長江水孕育了十六中學近九十年的校園文化。雖歷經歲月的滄桑,十六中學依然煥發著青春的風采。
武漢市第十六中學現位于江岸區一元路漢景村?,F學校占地面積9703.53平方米,創辦于1930年,名為漢口市立女子中學,校址在漢口四民街(今勝利街黃陂路小學校址),當時初中兩個班,學生200余人。首任校長周敏。1938年遷至鄂西,并入省立聯合中學恩施女子高中分校。1945年秋返遷漢口漢景村(今校址)重建,將日偽時期的漢口市立女子中學并入該校。改名為漢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學。1946年春,該校有18個班,學生758人。教職工66人,校長李瑜英。1949年改名為“武漢第一女子中學”汪中正任副校長,負責學校管理工作。解放后的首任校長為陳謀慧。1953年曾定為中南區重點中學,1958年實行男女合制,并改名為武漢市第十六中學(即現用名)。1962年曾定為武漢市重點中學。1997年發展為高級中學,2003年經市級督導評估成為“武漢市辦學水平示范學校”。
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,武漢市十六中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,成為江城的一所名校。“一二.九”運動時,學校成為武漢進步學生運動的基地;“七.七”事變后,鄧穎超和史良等“七君子”經過武漢時,曾蒞臨發表了抗日演說;1948年,黨員陳謀慧等先后入校任教,從事地下工作,在地下黨領導下發展進步組織,開展合法斗爭,組織護校,迎接解放;五十年代,學校在參軍參干、抗美援朝武漢防汛中,表現突出,踴躍參軍參干,為保家衛國、保衛武漢作出重大貢獻。
學校歷經滄桑,在奮斗中發展,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,形成了嚴謹治學,奮力拼博的良好校風。學校團結全體教工,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教改活動,成績顯著,“黨的建設”“思想教育”、“教學質量”、“后勤管理”、“文藝體育”等方面均榮獲省、市、區多項獎勵。學校曾多次被評為市、區“先進學校”,82年被評為省“五講四美三熱愛”先進單位,初高、中畢業生合格率和升學率穩步上升。特別是近五年來,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,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,是武漢市人民政府命名的“辦學水平先進學校”,中共武漢市委授予全市中學的一所“武漢市先進基礎黨組織”
學校有一支熱愛教育事業且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。全體教師在現任校長兼黨總支書記劉勝群的帶領下,精誠合作、傾心教育。有在教壇耕耘一生的德高望重的老教師;有為十六中教育起承前啟后作用的中年教師;有大學畢業后又回母校奉獻自己的青春熱血的青年教師……他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團結合作、教育教學、科研氛圍濃厚的優秀教師隊伍,成為學校的中流砥柱,擔負著十六中繼往開來的歷史史命,為教育事業的輝煌奉獻出一切。全校共27個高中教學班,在籍學生1162人,在籍教職工135人,其中高級教師46人,一級教師62人。省優秀教師9人,市、區優秀教師40人,市優秀青年教師7人,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合理,學科配套,學歷達標,整體素質好。同時學校歷屆領導都非常注重青年教師隊伍的培養,穩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。通過實施“老帶新”師徒合同制,規定責任和義務,使青年教師干有方向,學有榜樣;通過給青年教師提供機會,挑重擔,培養他們獨當一面的能力。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,在學校領導崗位、班主任崗位、任科教師等崗位上,青年教師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在各級好課評比、公開展示課比賽中,十六中教師都有出色表現,成為十六中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學校全面貫徹方針,學生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,女子籃球是該校的傳統項目,曾先后三屆獲武漢市中學生比賽冠軍。第十屆亞運會女籃冠軍、中國隊中鋒徐春梅就讀該校。數十年來學校人才輩出,向全國高等學校及社會各界輸送了大批高質量的畢業生。留學生、教授、特級教師、藝術家、作家、醫療專家、企業家、領導干部等杰出人才遍布全國各地乃至歐美國家。著名作家,原文化部部長陳荒煤曾在該校執教,蜚聲中外的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抗日戰爭時期在該校求學。著名歌劇演員吳杏華、兒童藝術表演家張承召均曾在該校就讀。 學校以鄧小平同志“三個面向”的思想為指針,努力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以“全心全意辦教育,辦好教育為人民為學校教育工作”的宗旨,構建主動發展的教育模式,大力推進素質教育,不斷探求學校前進的新思路,尋求辦學的新格局,搶占現代教育發展的制高點,轉變教育觀念,更新教學思想,改革教學方法,做到三年三大步,穩中求發展。